现在的龙密屯仿佛就是一个球桌博物馆,村民用水泥或者木板等材料自制的球台,开始时简陋粗糙,后来渐渐标准,再后来工艺精细。
上世纪90年代末期,村里的“才子”许东德大学毕业回到家后,给村里带来了先进的理念。他根据乒乓球台的标准尺寸,自己用水泥浇筑水泥板,做成了村里的第一块水泥球台。很快,村民们又纷纷效仿。在外见过世面的许东德觉得,虽然村里参与者众,但因没有教练指导,大家的打法都属于“野路子”,于是他又自费到城里去学习乒乓球的标准动作,回来传授给村民们。
记者在许东德家门口看到了这块曾是村里第一块水泥桌的球台,它早已被废弃,丢在地上,支离破碎的,他的主人许东德正外出务工。许东德的母亲站在新建的楼房前说,大约在10年前,家里因为要建新房,这块球台挡住了运货车的路,于是被拆掉移开。
第一块水泥球台没法用了,不过,村里第一块木制的球台却至今保存完好。它的主人叫许金水,擅长木工,喜欢琢磨各种机械,就是不太善于打乒乓球。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疯狂打球时,他的妻子农秋妹也加入了乒乓大军。在许东德家的水泥球台建成后,村民们蜂拥来到他家打球。因为人多,打球要排队,农秋妹经常打起球来顾不得回家吃饭。
许金水见妻子这么喜欢打球,就决定自己在家也制作一块球台,把妻子拉回家。他花了150元购买了一根木头,然后锯成木板晒干。又花150元买来钢材等材料,电焊制成球桌的支架。大约花了三四天的时间,村里第一块木制的球台做成了。
记者在许家看到这张球台时,它至今未变形,尤其是桌面仍然平整。由于制作者的匠心独运,球桌支架还能自如调节。更令人叫绝的是,主人还用螺丝帽做成了球台的底座,仿照标准球台一样,可以调整球台各只脚的高低,保持台面水平。 |